看过lz的高论,由衷感慨真是高论。
平型关大捷是八路主力伏击日本的运输部队,一场伏击战居然可以用来论证八路主力跟日军甲种师团的战力对比。倘若伏击的是对方的主力,那么如此说来或许会有一定道理,可惜伏击的是运输部队。优势兵力打敌人被分散开的,没有阵地的部队,只要双方武器差距没有超过太多,那么被伏击方只有被击败一条路,这里的武器差距是指自动武器与半自动武器的差距。倘若换了一支美国部队,或者一支苏联部队被袭击,那么缺乏冲锋枪,轻机枪等武器的八路,只有惨败一条路。当然这是另论,倘若说这是一支日军的主力,而不是不日军的运输部队,你当这场大捷还会有么?这场战役都不会有,战争最重要的就是欺软怕硬,避重就轻。
再说通化事件,我对通化事件完全不知道,你不说我想很多人也不会关注的,46年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被“南北战争”吸引了。但是我知道一件事就是,号称皇军之花的关东军,保有日军甲种师团战斗力的时间就到1943年,43年以后太平洋战争吃紧,关东军主力开始陆续被抽调太平洋战场,到45年关东军也就是日军丙种师的战斗力水平,完全就是守备部队,皇军之花早就只剩下花盘了,花瓣早就谢光了。真要是鼎盛时期的关东军,解放战争时期战斗力强大的东野也绝对不敢触其锋芒。另外这个战损比拿出个数据来说吧,中方军队的伤亡是怎么界定的。
后面拿两个所谓的战役中的俘虏情况来对比国共两军的战斗力,你看得我笑死了。第一常德战役,国军打得是防守战,面对的是日军乙种师,而且是配备了重型武器的乙种师。而八路打得车桥战役是一个运动战兼伏击战,面对的日军的丙种师,并且是没有重武器的丙种师。第二,国军面对的是有计划的组织精密的日军部队;八路是有计划有组织的面对一支被自己调动出来的日军部队。第三,常德战役中国军队与日军的比例约为2.8比1,而在车桥战役中,我只算主力5个团,并且这5个团是以三三制的现代编制计算,就是5000人,日军只有700多不到800,算上伪军600人,一共1300多人,这个比例是4.6比1,而算上周围的民兵,这些团是独立团,战场上中国军队数量远超日军。另外我还没说日军不是整只部队出击,是分成4批出击,这种愚蠢的添油战术。这有可比性么?果然红口白牙才是最有力的武器,颠倒黑白只有三寸之舌才能轻易做到。
国军与八路的差距在于,八路带兵把兵当人看,国军带兵只把主力当人看。八路是一穷二白,所以大家没有什么花天酒地的可能,只能专心杀敌来获取资本,所以要扬长避短,八路为什么近战能力强,因为根本不敢跟日军拼远战,远战日军有大炮,有机枪,就是三八大盖在200-300米都能保证准确命中,八路靠土造的猎枪,什么当年的汉阳造跟日军大远战?所以人都是被逼出来的,近战也是吃了太多日军的亏,大家总结经验才使得战斗力上来。国军这边保有的军力太多,军饷都发不出来,拿什么进行部队的训练?国军为什么不敢拼近战?因为国军要是拼近战,杂牌军死了个军官,军官手下的壮丁就变成溃兵,溃兵是比敌人还可怕的存在。另外主力部队装备够强力,拼近战那一定是迫不得已,所以主力部队这方面的训练不足。